颈源性眩晕

颈源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,主要是中枢性眩晕,可以由颈椎关节功能紊乱、颈部韧带钙化、椎动脉狭窄或动脉硬化、交感神经兴奋等多种因素所导致。

疾病特点:

1.中老年多见,多有颈椎病史。

2.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,如回头转颈或颈部前屈后伸时出现的发作性眩晕。

3.伴随症状:可伴有脑干缺血症状,如:视力减退、头痛、猝倒、耳鸣耳聋、行走不稳等。也可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:面色苍白,心悸、乏力、失眠等。

4.颈椎侧位片、颈椎CT或颈椎MRI可见颈椎椎体变化及椎间隙变窄;颈椎横突孔病理性改变,骨赘增生,病变节段韧带钙化等病理性改变。
5.颈部彩超(CDFI)、脑彩超(TCD)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(DSA)提示椎动脉有粥样硬化、血流缓慢及椎动脉狭窄存在。

6.椎动脉痉挛引起的眩晕,辅助检查难以显示。

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
1、 物理治疗:针灸、理疗、推拿、牵引治疗。治疗前应排除耳源性眩晕及颅内病变等引起的眩晕等。
2、 症状明显时,给予改善脑血管血液循环药物,如倍他司汀,氟桂利嗪等。镇静剂:安定。抗眩晕药:强力定眩胶囊等。
3、 有条件的可以辅助高压氧舱治疗。
3、避免长时间连续低头位工作或看手机,休息时适当活动颈椎。睡眠时选择合适的枕头。但是发作期需减少颈部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