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率过缓 正常人心跳次数是60~100次/分,小于60/分就称为心动过缓。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,分为病理性及生理性两种。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是正常现象,一般心率及脉搏在50~60次/分,常见于正常人睡眠中、身体健康的青年人、运动员和体力活动较多的人。如无不适症状者,无需用药治疗。病理性的心动过缓是指由原发病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,多伴有心区不适、头晕、乏力、倦怠、精神差下降等。病理性的心动过缓的常见病因如下:

1.心脏传导系统异常: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、房室结、束支以及心室肌等组织,它们协调心脏的收缩与舒张。如果这些组织中的任何一处出现问题,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动过缓。
2.药物影响:某些药物,如心脏病治疗药物、抗抑郁药、抗精神病药、某些中草药等,可能会干扰心脏的传导系统,引起心动过缓。
3.心脏病:冠心病、心肌炎、、心内膜炎、心肌梗死、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都可能导致心动过缓。
4.代谢异常:甲状腺功能减退、高钾血症、低血糖等代谢异常都可能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,引起心动过缓。
5.神经系统问题:自主神经系统失调、颅脑外伤、脑出血等神经系统问题都可能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,导致心动过缓。
6.全身性疾病:流行性感冒、甲状腺机能减退、颅内压增高、垂体功能减低、高血钾、碱中毒、抑郁症,都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。
病理性的心动过缓的处理方法:
1.药物治疗:如果心动过缓是由药物引起的,应该停用相关药物;如果是病理性的,可以使用药物来提高心率,如阿托品、异丙肾上腺素、多巴酚丁胺等。
2.健康的生活方式: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管理心理压力。如适度的运动、合理的饮食和足够的睡眠,有助于预防心动过缓。增加运动量、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量、戒烟等。
3.积极治疗原发病;如电解质紊乱引起心动过缓,高钾血症最为常见。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。控制血糖等。
4.定期体检: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心脏疾病,从而预防心动过缓的发生。
5.暂时性心动过缓:如运动后的心动过缓,应该适当休息;如果是因为过度用力或紧张引起的,可以采取放松的措施。
6.手术治疗:如果药物治疗无效,或者心动过缓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日常生活,可以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。对于某些病因性心动过缓的病人,如窦房结病变、心房扑动等,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。
总之,预防心动过缓需要采取多种措施,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、管理药物使用、管理心理压力以及定期体检等。如果出现心动过缓的症状,应该及时就医,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。